64. 唯一证据集 (第1/2页)
64. 唯一证据集
20:21。 云顶半岛,1702,书房。 周以翮坐在书桌前,身体微倾,肘部支在桌面上,双手交叠抵住下颌。 他维持这个姿势已经有一刻钟。 台灯是屋内唯一光源,照见他眉心蹙起的浅纹。 五天后,他将前往欧洲参加在巴塞罗那进行的国际神经科学大会,他必须利用这个机会,在那片大陆上,尽快找到她可能所在的那个点。 今晚,他需要推断她的去向。 他的信息来源极其有限,但他擅长从碎片中重构真相,如同从脑部影像中定位病灶。 此刻,他面对的唯一证据集就是利筝这个人本身——她的职业、她的行为、她最后的表现。 他基于几个表浅、但合乎逻辑的观察开始推断: 首先,是她的职业地图。 无论她的具体目标为何,其主要去向必然集中在全球艺术品交易与流转的核心区域。 这类涉及重要文物、且被她如此郑重对待、甚至感知到危险的行动,极大概率与欧洲或北美的收藏界、老牌拍卖行及灰色渠道相关。 这是她那个领域的“病灶”高发区。 当然,亚洲与中东的新兴艺术市场也在崛起,但若要在确定保密性的同时高效动员资源,欧洲旧世界的体系可以提供更成熟且隐蔽的运作机制。 其次,是那场晚宴的隐喻。 他回忆那场“亚太文化遗产晚宴”。 这类国际性晚宴从来不只是觥筹交错的名利场,更是跨国人脉与信息交汇的关键节点。 他推断,她的出席,除了完成对他无声的告别,更是在为下一步行动铺路——她极有可能在那样的场合,接触到能提供“入场券”的关键人物或渠道。 她的迅速离开,与这种高级别社交所能达成的引荐效率是吻合的。 暗示着那扇“门”已经打开。 第三,是风险等级的评估。 这个判断,源于一个确凿的信息点。 几天前,他从医学会于秘书长处获知:“听说利小姐把跟了她好些年的温助理都遣散了,看来以后是要定居国外啊。” “遣散”这个词,像一记清晰叩诊,敲在他绷紧神经上,印证他的预感。 她不仅切断与他的联系,更清理掉最信任的身边人。 他开始评估亚洲本土,比如香港、东京。 如果风险源在此区域,清理后方的意义将大打折扣——对手太容易渗透并监控她的社会网络,也必然会从她最亲密的关系入手,逆向追踪她的每一步动向与意图。 因此她极可能选择一个距离更远、体系更独立的区域,以此在自身与潜在威胁之间,建立起可供周旋的战略纵深。 他转而评估北美地区。此地区市场虽顶级,但其法律和金融系统相对透明,监管体系发达。 对于需要一定隐匿cao作的行动来说,环境过亮,不利于规避风险。 因此,北美因其环境的透明度,在应对高度复杂、盘根错节的危险时,可能不如“旧世界”的欧洲提供更多灰色缓冲地带。 该地区可能性保留,但暂居次要。 在欧洲范围内,他开始